2020-04-07|頭條, 健康新知, 腦部疾病專題, 專題報導 你可以想像,看到人覺得臉盲、一看書就睡著,也是「失智症」的前兆嗎? 美國阿爾茨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資料顯示,很多人會將老化的徵兆當成失智症前兆,而失智症的前兆卻又當成正常老化,所以錯過了很多早期治療的警訊。 協會則針對失智症患者中、占比最多的「阿茲海默症」提出10點早期症狀,並教大家如何跟「正常老化」做區隔。 症狀一:記憶力降低,無法記住讀過或聽到的內容。 大家都知道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最明顯的就是「記憶力下降」,但很少有人真的了解,什麼叫做「記憶力下降」,什麼叫做普通的「健忘」。協會則表示,符合下列幾種狀況,就算是記憶力下降的徵兆。 一遍又一遍的詢問相同的問題。 忘記重要的約會或事件。 讀過、聽到的東西總是記不起來。 越來越需要輔助工具來幫助自己,例如電子行事曆、提醒便條紙,甚至需要別人一再提醒。 單純的老化:偶而會忘記重要的約會或事件,但不需要別人提醒就可以自己想起來具體內容。 症狀二:做事速度變慢。 如果是機械式的事情,比較不會有「變慢」的問題,所以這個變慢主要是在「遵循計畫」上。 無法正常規劃一件事情,例如規劃自己的出門行程。 無法遵循計畫做事,比如看食譜做菜都做不到。 無法集中精力做事。 同樣一件事情,需要花以前的2倍以上時間進行。 單純的老化:做事會犯錯,但無傷大雅。 症狀三:拿手的事情變得棘手,對駕駛和找路感到越發焦慮。 原本擅長的事情開始變得不那麼順手。 比如一家常常去的超市,開始找不到路,總是無法列出待辦事項,出門去銀行辦事,總是會忘記攜帶必須帶上的東西;玩遊戲的時候,總是記不住遊戲規則。 單純的老化:會忘記某個地方怎麼去,但只要稍微提醒就想起來。 症狀四:總是搞不清楚現實跟夢境,不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 時間、空間感會錯亂,搞不清楚現在幾月幾日、星期幾,也搞不清楚現實跟夢境,或是自己什麼事情到底有沒有做過。 常常會搞不清楚自己「在哪裡」,也無法正確描述現在的環境。 單純的老化:會忘記現在星期幾,但很快就想起來。 症狀五:臉盲、色盲,平衡感失調。 總是記不起別人的臉,顏色開始變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甚至因為常常看不清楚而容易跌倒,閱讀變得很吃力。這些不是眼睛的問題,而是失智症的前兆。 單純的老化:類似白內障的症狀,會近視、眩光,晚上特別看不清楚。 症狀六:一看書就想睡、一直講錯話。 因為大腦無法處理複雜資訊,所以一閱讀、一看書就想睡。 再來,詞彙量會減少,所以講話的時候,常常把一個東西講成另一個東西,像是「手錶」講成「時鐘」等,而且並不知道自己講錯了。 單純的老化:有時候會想不起來一個事物怎麼說,但很快就想起來。 症狀七:對於身旁的事物充滿混淆。 常常把東西放錯,像是把鞋子放到冰箱、菜放到垃圾桶,衣服塞在抽屜裡等,而且完全想不起來自己把這些東西放到哪裡去。 單純的老化:可能會把東西放錯位置,但回想後可以想得起來。 症狀八:判斷力下降。 原本很會理財的人,開始判斷錯誤,或是原本愛乾淨的人,變得很髒亂,原本絕對堅持的行為,突然變得不是很在意。 單純的老化:偶爾犯錯,例如忽略更換車內的機油。 症狀九:無法進行複雜的對話,變得不愛社交。 因為大腦已經無法處理複雜的資訊,所以會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病的人可能會在保持或跟隨對話的能力上發生變化。結果,他或她可能會退出愛好,社交活動或其他活動。他們可能無法 跟上喜歡的團隊或活動。 單純的老化:有時會不愛社交,但下一次就可能恢復,像一個循環。 症狀十:情緒起伏變得很大。 變得困惑、多疑、沮喪、恐懼、焦慮、暴躁。 單純的老化:固執居多,比較少有起伏很大的情緒。 參考資料 10 Early Signs and Symptoms of Alzheimer’s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資料來源 臉盲、一看書就睡著也是失智前兆!這10大警訊馬上分辨老化&失智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77460 2019-11-19|健康新知 假若你曾罹患阿茲海默症,後來治好了,你會怎麼形容當初陷入失智症的感覺?如果要說得正面一點,恢復心智能力的感覺如何?由於已有許多人透過ReCODE療程恢復了正常,我們終於可以得到這些問題的相關答案。這並不是說每個人的早期症狀都相同,也不是說每個病人都是按照相同的步驟康復,但是,每個人的經驗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逐漸失智的可怕情形 例如說,剛滿40歲的艾莉諾就陷入了阿茲海默症的黑洞。她的父親已經是阿茲海默症晚期,艾莉諾開始驚覺自己有和父親幾年前一樣的症狀: 1.臉盲(按,即臉孔辨識難症,失認症)。 艾莉諾注意到自己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對於識別和記住他人的臉感到吃力,這就是所謂的臉盲症。這個狀況在她40歲的時候突然出現,而且很明顯。她告訴我:「一開始我沒有把這個問題和早期失智症聯想在一起,我以為只是太累了,或某種學習障礙(雖然我不記得年輕時有這個問題),我父親也有這個問題。」 2.精神清晰度降低(特別是在下午)。 「我覺得精神上越來越『疲勞』,下午三、四點之後更明顯。我以為是我累了。光是教小孩寫作業,就讓我覺得好累好累,很像以前讀大學和研究所時長時間考試或讀書之後的疲累,只不過現在的情況是下午三點鐘,沒用到腦力,也一樣疲倦。 另外,閱讀也越來越困難,特別是在下午,而且記不住讀過的內容,有時甚至只是一兩頁的內容都記不住。此外,開會有時候覺得『出神』,幾乎沒怎麼參與討論,特別是開到晚上的會議。我也注意到,我經常會在小組討論中不發一語,尤其是主題較複雜或具有爭議性的時候。 我常常覺得我沒有什麼需要補充的東西(我根本腦袋空空),或者我的發言不重要,因為我完全沒有跟上討論的節奏。在會議上或談話中,當我真的要發言時,我經常得先在腦中規劃好我要講的內容(感覺像是苦工似的),想了一遍又一遍,然後才說出來,只是為了確保我不要說錯話,或者不要忘記我想說的話。這不是我以前思考和說話的方式。」 3.對閱讀興趣降低,無法跟上或進行複雜的對話,無法跟上複雜的電影情節。 艾莉諾說:「與人談話讓我疲憊萬分,談話進入一些我不熟悉的領域時,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想閉上眼睛。」 4.記憶力降低,無法記住讀過或聽到的內容。 她說:「每當我想要記住一些事情,不管是在超市裡要買什麼東西,或是我的孩子要吃什麼樣的壽司,都感到很累。」她剛開始實施ReCODE療法的那一年,艾莉諾告訴我,她需要閱讀的材料「內容好難喔,我都回想不起來;我也記不住其他讀過的東西,比如小說和雜誌。我曾經熱愛閱讀,現在一點樂趣也沒有。」 5.字彙量減少。 艾莉諾努力尋找合適的用字,使用的詞彙越來越簡單。「我本想說某人是『蠻橫好鬥』,但說出來的是『很積極』;我本想說某人『在某件事上堅持不懈』,結果說出來的是『他一直一直想某件事』。我本想說某人『長袖善舞』,結果說出來的是『他很會社交』。 istock 照片檔 ID:521496536
我在談話時也會一直想要用什麼字,我可能會說到一半停下來,苦思正確的詞彙。我通常會想出一個還過得去的詞,要不然找個迂迴的方式來形容。例如,我會說某人『一步一步的處理事情』,因為我想不出『做事很有條理』這個詞。 真的好困擾,而且真的耗費很多心力,可是旁人都注意不到。接受ReCODE療法後約五至六個月,我和人們交談時,突然發現自己能夠自然地說出長年沒用的詞彙,這讓我大吃一驚,因為我甚至忘記了這些字詞的存在。」 6.字彙混淆。 「我本來就常常搞混小孩的名字,但就在我預約接受ReCODE療法之前不久,開始發生一個現象,那就是我竟然使用完全錯誤的詞語。例如我開車帶孩子去學校的時候,我自信地對著收費站管理員大喊『視訊會議』,而不是『我們有共乘優惠』。又有一次,我在院子裡把我的狗叫成了『辣椒!』(我正在做晚餐),但她的名字是朱諾。」 7.做事速度變慢。 她的思考速度緩慢了,感覺模糊了,在工作會議上特別明顯;不單如此,她打字的速度也慢下來了,彷彿大腦的訊息要花好長時間才傳遞至手指。 8.對駕駛和找路感到越發焦慮。 道路上有很多東西需要駕駛員看見後立刻反應,舉凡其他車輛的相對位置和動作、交通信號、行人的移動等,都使艾莉諾感到極大的壓力,讓她覺得她幾乎無法開車。 9.難以記住待辦事項和約會;經常被一些該做完的事情壓得「喘不過氣」。 艾莉諾說她一直忘記與人有約,並且對於無法掌握自己生活步調感到焦慮和緊張。她說:「我用谷歌日曆,到處設定提醒,還是一直忘記事情。我年輕的時候對自己的記憶很有信心,從來沒有錯過任何約定,甚至電話號碼都能撥一次就記住。」 10.睡眠中斷。 「我很容易醒來,而且一旦醒來就很難再睡著,有時想要入睡得花上好幾個小時,而且每晚還醒來很多次。」 11.咖啡因再也無法提神。 12.艾莉諾過去精通中文和俄文,現在要說這些外語,非常吃力。 就像艾莉諾的情況那樣,這樣的症狀通常需要很多年,甚至是10年或20年的時間,才會嚴重到足以診斷出阿茲海默症。 慢慢康復的喜悅 這些症狀出現9年後,也就是艾莉諾49歲那年,她檢測了自己是否遺傳到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ApoE4基因),結果為陽性。她也接受了神經心理測試,結果顯示為異常,這與她的症狀一致。換句話說,艾莉諾不是「瞬間失憶」,她的大腦已經逐漸無法正常運作。除了她描述的那些各自獨立的症狀之外,艾莉諾在這個悲慘的過程中,感受到底是什麼? 她現在已經恢復了思考、記憶的能力,腦部也能正常運作,所以她的情況非常有意義:她就像個探險家,冒險深入一個可怕的地方,沒幾個人能生還⋯⋯但她回來了,能夠告訴我們那是什麼樣的境地。艾莉諾是這樣描述的: 我想清楚地描述被困在早期認知衰退的「迷霧」中是什麼感覺——因為我親身經歷過,所以有特別的看法。有點像是你帶著耳機,同時嘗試跟隔壁的人說話:聽不太清楚,旁人好像離你很遠。 同樣的狀況,在恢復之前,我感覺大腦被一層薄紗覆蓋住,讓我很難與他人來往,很難輕鬆進行一般的對話。在工作會議上,有時想要整理自己的意見並表達出來(而且沒有忘記自己要說什麼),感覺好費力。就好像那層「薄紗」是個障壁,我必須穿透它才能取出我的思維。對話已不再像我年輕時那樣輕鬆,尤其是繁雜的議題。 艾莉諾在2015年初展開ReCODE療法,在6個月內就發覺自己的認知有明顯改善。開始九個月後,她進行了神經心理測試,結果證明情況有所改善:她覺得自己恢復了正常,而這並不是她的想像或一廂情願的感覺。這是真的,有明確的數據,而且是客觀量測的結果。在神經心理測試之前一個月,也就是2015年10月,艾莉諾這麼描述她恢復正常的感覺: 我感覺自己已經醒過來了。我覺得八月份有點改進,到了九月份,我清楚感受到「迷霧」消失了,而且能確定認知功能的具體進步。我重新拾回人生,所以我寫這封信感謝您,和您分享我所經歷、所學到的東西,希望也對您的研究有所幫助。 艾莉諾看到自己的這些變化,讓她深刻地了解她父親曾經歷的一切,以及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她本來把許多事情歸咎於「疲勞」或「年齡」,但現在才知道,原因根本不是這樣。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資料來源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有這12個!痊癒者描述自己逐漸失智的情形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59774?utm_campaign=rss&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heho Heho健康網/盧映慈/2020年5月23日 上午11:00 失智症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治之症」,得到失智症之後,只能透過各種方式來「減緩」失智的進程,卻不能完全治癒,所以預防失智症就顯得特別重要。 隨著眾多的研究一一出爐,現在美國心臟協會研究甚至更發現,保持「心臟健康」,或許是一個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的最好方式,他們在1588名健康的患者21年之後,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程度也增加,甚至阿茲海默症的「典型標誌物」也增多。 所以在未來,監測和控制心臟病的發生,可能是維持、改善認知能力的關鍵,甚至可以用來預防失智症。 全球失智症患者超過5000萬人!心臟病可能是其中一項認知功能的指標 「失智症」是世界上最難治癒的疾病之一,他不會讓人很快死亡,但是會讓人遺忘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事情,或是從一個樂觀、溫柔、積極的人,變成暴躁、負面、難以控制的樣子。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統計,2020年全球有約5000萬人是失智症患者,而台灣就佔了其中超過29萬人,並還在快速增加中。 而過去的研究中,的確有觀察到心血管疾病跟失智症之間的關係,但因為心血管疾病種類、風險因素非常多,像是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糖尿病等,所以很難了解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而且在認知功能的檢測中,也多半只有針對紙筆測驗,或是只評估大腦的某個區塊。 由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所做的研究,則從「心血管疾病風險負擔和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以及「臨床阿茲海默症認知綜合評估」,並同時做腦部核磁共振,做了全盤的評估;發現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失智症的風險的確越高,研究也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上。 研究團隊針對目前平均年齡79.5歲的1588名沒有失智症的參與者,進行了長達21年的隨訪,先用佛萊明風險分數表(Framingham Point Score)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年再用19項認知測驗評估突發記憶、語意記憶、工作記憶、視覺空間能力、知覺速度等認知功能,而其中有378也配合紀錄腦部核磁共振的影像。
在所有參與者中,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分數範圍為4~28,平均得分是15.6±3.7;與分數最低的後1/3相比,分數最高的前1/3,整體認知下降更快,包括情節記憶、工作記憶和感知速度。 而且核磁共振的數據分析中,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人,掌管記憶的海馬體積,掌管認知功能的灰質、整個大腦都變小;但代表大腦衰退的白質體質卻增加。 研究團隊:想預防失智症,先控制三高! 研究團隊表示,從這項研究,還有過去的種種研究中都顯示,治療、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能有效預防認知障礙;尤其是這份研究,強調了「健康的大腦中,控制血管的風險能預防衰老」的重要性。 而除了失智症之外,大腦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也會是下一個研究的目標,「血流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在缺乏有效治療失智的方法下,我們需要監測、控制心血管風險,以保持大腦能維持在年齡該有的認知健康。 「在中年的時候,就應該要對自己的心血管疾病特別注意。」研究團隊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https://tw.news.yahoo.com/%E5%BF%83%E8%87%9F%E8%B6%8A%E5%81%A5%E5%BA%B7-%E5%A4%B1%E6%99%BA%E9%A2%A8%E9%9A%AA%E8%B6%8A%E4%BD%8E-%E7%BE%8E%E5%9C%8B%E5%BF%83%E8%87%9F%E5%AD%B8%E6%9C%83%E6%9C%9F%E5%88%8A-%E6%8E%A7%E5%88%B6%E4%B8%89%E9%AB%98%E8%83%BD%E7%B6%AD%E6%8C%81%E8%AA%8D%E7%9F%A5%E5%8A%9F%E8%83%BD-030024581.html 2020-05-14 22:46 聯合報 / 記者魏翊庭/新北報導高血壓 人體血壓須在休息情況下測量,圖為依數據區分血壓期別。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40歲的業務陳先生經常應酬,飲食口味重,身材高壯自認身體健康,沒做過健檢,日前因劇烈頭痛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求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約25%,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45歲以下發生率約7%,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耀庭指出,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在動脈血管內產生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次發性高血壓比率占整體高血壓5至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 張耀庭表示,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 張耀庭指出,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二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度。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564499 陳 鈞凱 2020年5月14日 上午11:55 ▲(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研究指出,在台灣18歲以上國人盛行率約25%,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但不少人卻輕忽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一名40歲業務陳先生就常應酬、聚會,飲食口味偏重,但身材高壯的他自認健康,從沒有健檢習慣,日前劇烈頭痛急診,這才發現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張耀庭提醒,台灣45歲以下的高血壓發生率大約是7%,且隨著世代演變,已經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張耀庭指出,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而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兩種,大部分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次發性高血壓比例占整體高血壓5到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 困難點在於,高血壓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如果沒有定期量測血壓的好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臨床發現不少人都是拖到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 張耀庭說,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提醒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了解自己的血壓,而量血壓時,必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二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度。 另外,若經常發生不明原因頭痛伴隨高血壓,或服用3種以上降壓藥物卻無法得到良好控制,醫師警告,務必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高血壓。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https://tw.news.yahoo.com/%E5%81%B6%E7%88%BE%E9%A0%AD%E6%9A%88%E9%A0%AD%E7%97%9B-%E8%83%B8%E6%82%B6%E4%B8%8D%E7%95%B6%E5%9B%9E%E4%BA%8B-%E5%9C%96%E4%BA%86%E8%A7%A3%E8%87%AA%E5%B7%B1%E8%BA%AB%E8%99%95%E9%AB%98%E8%A1%80%E5%A3%93%E5%93%AA-%E9%9A%8E%E6%AE%B5-035514426.html 聯合新聞網
記者魏翊庭/新北報導 2020年5月15日 上午6:42 40歲的業務陳先生經常應酬,飲食口味重,身材高壯自認身體健康,沒做過健檢,日前因劇烈頭痛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求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約25%,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45歲以下發生率約7%,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耀庭指出,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在動脈血管內產生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次發性高血壓比率占整體高血壓5至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 張耀庭表示,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 張耀庭指出,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二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度。 2020/05/13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現在國內最熱門問句除「嘉玲(+0)會來嗎?」近日「次氯酸水能擦在皮膚上嗎?」成為最夯話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在例行記者會特地說明,唯有醫材級次氯酸水可使用於人體。熟悉漂白水、酒精及次氯酸水等消毒利器,才能成為防疫達人。
清潔與消毒是有效減少感染源的方式之一,消毒與病毒外套膜(envelop)有關。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有外套膜病毒容易被消毒產品殺死,新冠病毒就是一支具外套膜病毒,只要使用正確濃度的漂白水、酒精及次氯酸水,就能有效消滅新冠病毒。 非醫材級次氯酸水 勿用於人體 次氯酸水可分為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的醫材級產品及一般非醫材級產品,陳時中強調,唯有經過醫療器材審查程序、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的次氯酸水才能用於人體或傷口處理;目前市面上的非醫材級次氯酸水,主要用於環境清潔,要避免使用在人體。 次氯酸水在我國可作為「食品用洗潔劑」,僅用於清洗食品容器、包裝等食品接觸面,並非我國准用食品添加物,不可以飲用。顏宗海提醒,使用次氯酸水消毒食器後,須再經飲用水充分清洗、加熱或其他適當處理,將最終食品殘留濃度降到最低。 此外,由於次氯酸水穩定性差,保存期限不長,久放會失去效果,照光容易分解,存放時要保存在不透光容器,且應放置於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以免有誤食風險。 不方便洗手 才使用酒精 新冠肺炎病毒傳播方式分為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前者可以透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切斷傳播鏈,後者就需要透過維持手部衛生降低感染風險。顏宗海表示,外出用餐前,若不方便洗手時,可使用濃度75%酒精,但提醒民眾應以肥皂洗手為主,才是正確防疫方法。 因為酒精是易燃物,使用酒精時,須限制在小範圍表面積的消毒,且只能使用在通風良好處,以避免燃燒;酒精在長期和重複使用後,也可能對橡膠或部分塑膠造成褪色、膨脹、硬化和破裂。 漂白水刺激皮膚 使用小心 漂白水也是常見的環境消毒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1000ppm消毒水泡製方法,是以10公升清水(約1250c.c.寶特瓶裝8瓶水)與200c.c.漂白水(約免洗湯匙10匙),攪拌均勻後即可使用,擦拭地板、桌面、把手等各處,就可以把環境細菌與病毒大量消除。 因為漂白水會刺激黏膜、皮膚和呼吸道,且會在光或熱下分解,並容易與其他化學物質起反應,因此使用漂白水必須小心。顏宗海提醒,配製或使用稀釋漂白水,應在通風良好處,使用口罩、橡膠手套和防水圍裙,最好也使用護目鏡保護眼睛,以避免被噴濺到。 不具孔隙表面 可採擦拭消毒 針對不具孔隙的表面,可以採擦拭消毒,建議接觸時間超過10分鐘,在消毒擦拭之前,應將表面的有機物清除乾淨,例如:分泌液、黏液、嘔吐物、排泄物、血液和其他體液,可以使漂白水充分作用;若以浸泡消毒,建議應超過30分鐘,未使用的稀釋漂白水,在24小時之後應丟棄。 |